top of page

Soci Snack - #3
「美麗進化論」

 

愛美之心,人皆有之。然而,到底什麼是美?美的概念遠比我們想像中複雜;從外在到內在,男性到女性,國家到地區,都可以有不同的準則。簡言之,沒有一種美的條件可以放諸四海而皆準,因為美是由宏觀社會背景以及文化塑造而成的。
唐朝的女性以肥胖為美,而粗獷的形象則是理想男性的特徵,這與當時的社會環境密不可分。唐朝國力強盛、豐衣足食,唐人才可以有條件以肥為美,雍容華貴、豐腴圓潤因而變成主流的女性美。另外,人們對男性體態的要求也跟體力勞動的要求有直接關係。不過隨著人們日益注重健康,又崇尚西方美,現今香港的女性都以纖瘦、無暇的白、年輕的外貌為美態的極致。加上經濟發展側重於服務性行業而非勞動工作,所謂具魅力的男性也從傳統的文武雙全類,拓展成現今擁有潮流觸覺, 注重儀表、外貌的都會型美男(Metrosexuality)。這一切除了歸根於歷史和文化的轉變之外,還有更多因素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。
在現今科技發達的年代,媒體的力量極為顯著。在媒體的潛移默化之下,受眾的思維以至審美觀都會不知不覺地改變。人們每天接觸鋪天蓋地的信息:從地鐵站內性感女星的纖體塑身海報、八卦雜誌內的化妝護膚品廣告,到以古董名錶襯托成熟韻味男人的電視廣告。這些廣告中的男女明星本身樣貌已經出眾,再加以電腦修圖,樣貌身材近乎完美,令兩性的魅力標準被提升至極不合理的水平。要成為完美的女性,就要奮力對抗歲月在肌膚上留下的痕跡,以及生理上較男性容易儲存脂肪的能力;而男性則要有高挑的身型、引人注目的外貌才算是魅力滿分的男人。有人說美的變遷是媒體對人的洗腦過程,但在現今的情況下,說是媒體迎合消費者的口味,又似乎相當合理。那麼,不同文化中媒體對美的價值觀又是從何而來的呢?
全球化的浪潮底下,不同地區的文化風俗透過各地媒體得以交流,新的審美觀亦由此逐漸建立。當中想必然以西方化 (Westernization) 的影響最為明顯。中國人普遍欣賞女性含蓄、溫順的性格,而香港曾受英國統治一百五十年之久,故對西方價值例如獨立、強悍女性的接受度明顯較高。不過,兩者較為相似的地方,是同樣對白膚色的追求及重視。早在中國古代已經有「一白遮三醜」的說法,在其他有色人種的國度例如拉丁美洲、非洲及菲律賓,殖民背景所植入的膚色主義 (colorism) 更是對當地人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。為了美白,較富有的有色人種會大量購買從外國進口、用較安全的材料製作的美白產品,而社會的低下階層為了減少後裔受歧視的機會,會傾向選擇膚色比自己淺的伴侶,希望後代有較淺的膚色。他們甚至購買由水銀製成的肥皂來洗澡,極度危害健康。這反映出社會分層(social stratification)與審美準則和人們對美的追求有密不可分的關係,並會影響箇中的動機及實踐的方法等。
小至我們衣櫥裡的服裝和雜誌上模特兒的形象,都可以是我們學習社會學的教材。只要我們懂得運用社會學的想像 (sociological imagination), 身邊的一事一物都可以是有趣的研究對象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
Soci Snack, 輕鬆學習社會學!

bottom of page